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信任制网球比赛规则

(草稿,待完善,请指正)

1 每位球员承担本侧球场各司线、球童职责以及部分主裁判职责(发球擦网、触网、过网击球评判等),发球球员同时承担主裁判报分职责。各职责的权限范围和行使依据为官方发布的“网球竞赛规则”以及赛事主办方的要求。球员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判定结果应该得到对方信任、尊重和认可(包括偶尔的错判),权威性应该得到维护。

2 发球球员在每局第一分一发前宣报局比分(比如:3:5,己方局分在前,对方在后),其后的每分在一发前宣报小分(比如:40:30或3:2,己方小分在前,对方在后)。声音应足够大,使对手能够听见,在对方给予相应回应后(或默认无异议),再开始比赛。一局结束时,呼报局比分,例如 “5:4,你们领先”(领先一方局分在前),并取得双方各球员同时认可(或默认无异议)。若一局结束时发球球员未呼报比分,接发球球员应及时询问,并确认比分。(多盘比赛时,每一盘比赛结束后、下一盘比赛开始时,发球球员还应呼报盘比分)

3 所有“out”(出界)、“fault”(发球失误)、擦网的判决应该在球落地后第一时间做出(对方还没有回球或者自己回球失误以前),否则比赛继续。呼报声音要足够大,使对手能够听见,最好辅以手势或口头说明(例如出底线、边线)。

4 发球球员发球前要与接发球员进行视线交流,示意要开始发球,得到对方肯定的回应后再发球。若接发球员还没准备好,对方球就发过来了,接发球员应及时呼报还没准备好,此球重发。以下两种情况接发球员不能以自己还没准备好为由而要求重发:一是发球前双方已视线或语言交流过可以发球,但接发球员未做接发动作;二是接发球员有可能没完全准备好,但已有接发动作,只是接发失误或接发质量不高。

5 发球球员感觉发球擦网,但接发球员并未呼报“擦网”或“out”、“fault”,发球球员在接发球未过网前呼出“擦网”,此球重发。接发球过网后发球球员才呼出“擦网”时,若接发球失误,此球重发;若接发球有效,此分继续打,若发球球员中止击球,接发球员得分。

6 发球球员感觉发球明显出界,但接发球球员并没有呼报“out”或“fault”,若接发失误,发球方得分;若成功接发,发球球员应该继续击球,如果中止击球或回球失误,接发球员得分。

7 球员回击球时下意识的喊叫声,给对方球员带来错觉或干扰(如误听为“out”而停止击球),对方球员可选择终止击球,要求重赛此分;也可选择继续击球。如果选择继续击球,且最终丢分,对方不能再要求重赛这一分。

8 一方呼报“out”的同时又认识到这是一个好球,应该及时更正呼报并继续回击球。此后,若回球失误,则对方得分。若回球有效,对方可以选择继续击球;也可以选择中止击球,重赛这一分。如果选择继续击球,且最终丢分,对方不能再要求重赛这一分。

9 双打时,一方球员对来球呼出“out”,而其搭档球员认为没出界,此后,如果回球失误,对方得分;如果回球有效,对方可以选择继续击球,也可以选择终止击球,重赛这一分。如果选择继续击球,且最终丢分,对方不能再要求重赛这一分。

10 一方球员呼报“out”并停止击球,对方球员认为此球明显界内,质疑呼报有误,双方产生分歧。若球员对呼报是否准确也不是十分肯定(例如,球员表述这个球大概、差不多是出界了),所指出的球印得不到认可,对方得分;若球员坚信自己的呼报准确(即使是真正误判了),对方失分。双方不能因为此类争议而商议重赛这一分。若呼报球员属于习惯性恶意误判,对方球员也可选择向裁判长投诉,由裁判长判定这一分如何处理。

11 对方回击过来的球已成死球,但球员未能盯住这个球的最终落点,在判断这个球最后落点是界内还是界外时有疑问,对方得分。球员不能因为没看清球的落点而要求重赛这一分。

12 以下情况双方都可选择立即中止击球,重赛此分:比赛中途有邻场球、观众、动物等进入球场,灯光忽明忽暗等外界干扰。如果双方都选择继续击球,失分一方不能再要求重赛这一分。

13 一发失误时,如果球不影响到接下来的比赛,接发球员不要立即去捡拾这个球,更不要将球传递给发球球员,以免影响其二发节奏和手感,以及比赛的连续性。一分结束后,双方球员要及时捡净本侧球场的球,接发球员要在发球员注视自己的时候,将球传递给他,尽可能减少其捡球的时间和体力。

14 一方球场有多余球或其他杂物未能清理时,对方球员有权利和义务提示球员把球场清理干净后再比赛。如果球员未清理,对方球员也默认比赛进行,击球时正好击中场地球或杂物而造成随机球,或造成球员滑倒等意外影响后续击球……,无论发生什么意外情况,失分一方都不能要求重赛这一分。如果比赛球击中场地球后无法分辨哪个是比赛球,则比赛中止,此分重赛。

15 球员应养成良好习惯,即使明显出界的球,也要等球落地后再去捡拾这个球。但为了节省捡球时间和体力,对于非受迫性的双方都无异议的明显出界的球,在先呼报“out”的前提下,原则上可以在球未落地时就碰球(特别是那些可能会落入邻近球场影响别人比赛的球),此情况下,失分一方不要试图硬套规则来追回这一分。

16 球员不得求助观众来评判一个球界内或界外,观众的意见不能作为判断球是否好坏的依据。

17 除非是站在球场内发球,否则接发球方不要过于纠结发球方的脚误。事实上,业余比赛超过9成的球员都存在脚误。接发球方可以提醒发球方注意脚误,但不要把脚误列为失误项。

18 击球过程中球员鞋子触网的情况不判定为失分,因为业余比赛中,很多球网都不是很标准,可能会耷拉在地上,击球时鞋子踩到球网时不能算触网失分。但在击球过程中,除鞋子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或球拍触网,应认定为失分。

19 不要故意拖延时间(如中途离场以减缓对方火热手感,迟迟不发球以恢复体力,二发前接发球员采取慢慢捡球等方式长时间不做好接发准备以增加二发失误的机率等),不得有发脾气、争吵、辱骂等有违社会风尚和体育道德精神的行为。不能妨碍其他场地上的比赛,等到别的场地完成一分的比赛之后,再请场地上的球友帮捡回球或者自己过去捡回。

20 双方球员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对方判定。若发现误判应第一时间及时更正。出现争议时,首先尊重各自职责,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商。若出现双方无法协商解决的问题,球员可向裁判长投诉,由裁判长裁定这一争议。裁判长的裁定为最终裁定,双方球员应遵照这一裁定尽快恢复比赛。

21 裁判长应该安排专职主裁判巡场,对于球员投诉,若专职主裁判恰在场边并对这一分的情况充分掌握,应根据其所见进行判定;若不在现场,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判。若争议频发,裁判长应委派专职主裁判加强场边监督,甚至是接管比赛裁判任务。对于老赖,赛事主办方应断然对其进行处罚,如警告、判负、劝退、驱逐、禁赛等。

说明

1 何为信任制

一项正规网球赛事会设裁判长、裁判组长、监督官员。每一场网球比赛,会配置主裁判1名、司线10名(边线4、中线2、底线2、发球线2)、球童6名。这种豪华配置对于业余赛事组织者而言无疑增加了太大难度,不利于网球运动的大众化普及。

信任制则大大简化了网球赛事组织的难度。

在信任制网球比赛中,主裁、司线、球童角色都由球员兼任,每位球员承担本侧球场各司线、球童职责以及部分主裁判职责(发球擦网、触网评判等),发球球员同时承担主裁判报分职责。

双方球员对对方球员行使相应职责时的判定结果给予完全信任和充分尊重,对于疑问及时提出并商讨解决,并对可能的误判也要给予体谅、理解并认可(就像正式比赛中球员对裁判和司线的误判虽然抱怨但也会无奈接受一样)。

“信任制”的核心是“信任”,“信任”背后彰显了人性和体育精神。网球比赛不仅仅是技术和体力的较量,更是体育精神的展现。球品即人品,球员每次对球落点的判定,不仅是技术的判定,同时也是个人声誉和人品的判定。球员在提高球技的同时,要加强裁判知识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尽量减少误判。若发现误判,应及时更正并致歉。恶意误判等耍赖行为要遭到唾弃,若球员因为球场上的个别恶意误判而导致生活中人品被众人误判,则失之大焉。

2 偶尔误判是网球比赛的常态

常言道:“眼见为实”,但网球比赛中,很多时候,亲眼所见的并一定是事实。

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的格里特-莫斯(Gerrit Maus)研究发现,大脑可以产生视觉错觉,以补偿眼睛跟踪物体轨迹的速度。为了确定运动路线,大脑可能会“脑补”物体的具体位置,即使它是不正确的。这就是所谓的“闪光滞后效应”,放在体育领域,这就是人类裁判无法实现完美判罚的科学证据。(引自https://m.dongqiudi.com/article/3894051.html)

专业研究发现,在既往网球赛事中,人类裁判做出的线附近的出界球判罚中,27%是不准确的。这也是后来的国际网球赛事普遍引进鹰眼系统的原因。

网球运动中常见的误判实例:

发中线球时误判实例

从发球球员视角看,下图很可能是一个压中线好球。

从接发球员视角来看,这个球却是明显出界(错区)了。接发球误判

下图中的三个发球,从底线外接发球员的视角看,都可能被认为是压线好球

司线视角下,这三个球则都是“fault”,而且其中两个球还出界很多。

底线误判实例

对方回击了一个快速平击球,击球方常常会认为这是一记精彩的压底线球,而实际却出界,甚至是出界很多。当接球方呼报“out”时常常会引起击球方球员的怀疑和不满,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争议情况。这种情况下,还是要相信离球更近的球员判断,如果能够辅以双方都认可的球印印证,则会更好。

有时候,这一情况的判定结果则刚好相反,击球方感觉出界了,事实上也出界了,但接球方因球速过快、经验不足,而误认为是一个压线好球,从而错失宝贵一分。

以上两种底线误判情况在业余比赛中经常会碰到。

场边观众误判实例

场边观众视角下,下图中三个球都有可能被认定为压边线好球。

在场内球员视角下,则这三个球都是明显界外。

下图是司线视角下的情形,这三个球也都是出界。

正规赛事之所以配备如此之多司线,也说明了网球比赛容易误判。即使是顶级国际职业裁判在执裁大满贯赛事时也会出现误判,费纳德等国际巨星也常常挑战鹰眼失败,更何况是业余赛事中的业余球员。3 坦然接受误判是球员必备的素质

业余网球比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球技,愉悦身心,以球择友。参与比赛的意义不仅仅是名次和奖金,更是赢得对手的尊重,获取美好生活的体验。

作为一名业余球员,要认识到偶尔误判是网球比赛的常态,每个球员都有可能会误判。不要太过迷之自信地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实,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对方的判定,不要轻易怀疑对方会恶意误判。即使明知道对方是恶意误判,也要豁达对待,坦然接受,不要因为这一分的得失影响整个比赛心情和状态。而因怀疑对方恶意误判进而采取报复性误判则更不可取,这样只能是激化矛盾,使比赛充满火药味,有违参与网球运动和网球比赛的初衷。

业余网球比赛中经常会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某个球员通过恶意误判赖了一分,则接下来他会连续丢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做贼心虚,赖了这一分后,多半会心生愧疚,还担心遭到对手和观众的鄙视……,于是就失去了比赛专注度,从而导致连续丢分,还有可能因此导致他丢掉这一局,甚至最终输掉整场比赛。鉴于此,对于对手的恶意误判,不用去跟他太过计较和生气,自有老天会去惩罚他。

实际上,一场比赛中,出现误判的情况并不多见,而影响比赛结果的误判更是少之又少,大可不必为一两分的误判太过叫真。即使对方确实误判,也要保持大度和体谅,因为自己也可能会出现误判。反倒是如果对这个误判过于纠结,对这一分得失一直耿耿于怀,则会严重影响击球手感和比赛状态,并可能最终导致输掉本能取胜的比赛。

在笔者以往的网球比赛经历中,最感郁闷的不是输球,而是某一分,明明自己判定正确,但对手却说自己判错,还有可能被其贴上赖皮的标签。如果老是碰到这种情况,就会失去对他的尊重以及与其打球的热情和兴趣。推已及人,笔者在赛场上从不质疑对手的判定,即使是可能的恶意误判。对于可能引发争议、造成误判的球能不喊“out”就不喊,而是奋力去救球,事实上,养成这一习惯也会增加自己极限救球的锻炼机会,增长球技,增加比赛的乐趣。对于没看清落点的死球毫不犹豫地让分于对方。

4 坚决抵制极个别老赖球员

成人网球球员整体素质较高,网球比赛中出现的误判多是无意的,很少会有恶意误判、耍赖情况。

当然也不排除极个别球员,无视信任制规则,钻信任制漏洞,频繁恶意误判,经常和别人发生争执。

作为球员,如果在球场上碰到这种老赖,第一次恶意误判就要对其进行提醒和警告,第二次就要向裁判长投诉并申请裁判驻场。

作为赛事主办方,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坚决对其采取处罚措施,例如警告、判负、劝退、驱逐、禁赛等。不能姑息迁就、听之任之,否则,长久下去,就会失去绝大多数球友的信任和尊重,给网球圈带来污染。

根据笔者的观察,恶意误判以及报复性恶意误判现象在青少年网球赛事中则时常发生,很多教练员、家长为了孩子的比赛成绩,还在明里暗里纵容、助长了这种恶习。这对青少年球员的成长很是不利,有害于我国网球运动的长远发展,作为网球主管部门和赛事主办方,应该对这一情况高度重视,坚决遏制这种恶习蔓延,以净化网球圈。要培养青少年球员从小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学会尊重对手、裁判和观众,展现诚信品质。

注:

信任制一直是我国业余和青少年网球比赛的主要形式,但未见到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网球协会等机构发布信任制网球比赛规则方面的文件。为了规范比赛判定,尽量减少比赛中的争议,提高比赛乐趣,…,笔者尝试草拟了一套“信任制网球比赛规则”(以前叫“礼仪”,个人觉得还是叫“规则”更合适)。水平有限,疏漏、不妥、错误之处肯定很多,请指正,以便完善。更希望能抛砖引玉,推动官方出台相关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