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一、草根足球(村超、苏超)对国内球迷追捧的影响分析1. 草根足球的崛起与球迷需求转变  情感共鸣与地域认同 :草根赛事如...

来源:雪球App,作者: 穗满仓,(https://xueqiu.com/1394766897/337966887)

一、草根足球(村超、苏超)对国内球迷追捧的影响分析1. 草根足球的崛起与球迷需求转变情感共鸣与地域认同:草根赛事如“苏超”通过将地域文化(如南京盐水鸭、无锡水蜜桃的“德比梗”)融入比赛,激发了球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参与感。例如,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之争”补时绝平,成为球迷热议的焦点。这种“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纯粹性,与职业联赛的“人情球”“假球疑云”形成鲜明对比。低门槛与高参与度:草根赛事允许普通市民(如教师、快递员)参与,甚至允许业余球队与职业梯队对抗(如厦门集美诚毅俱乐部),打破了职业足球的精英壁垒。江苏“苏超”球员中,5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跨度从青少年到退休人员。社交媒体裂变效应:草根赛事通过抖音、微博等平台形成病毒式传播。例如,“苏超”抖音话题播放量破2亿,远超中超官方话题的5000万峰值。这种传播方式吸引了年轻群体,尤其是“马路足球”“午间杯”等自发赛事的兴起。2. 对国足的替代性影响球迷情感转移:国足屡战屡败(如2025年0-1负于印尼)加剧了球迷对职业联赛的失望,而草根赛事的“快乐足球”成为情感出口。例如,贵州“村超”解说员直言:“用快乐足球净化中国足球环境”。消费场景重构:草根赛事带动“观赛+文旅”模式,如常州对扬州游客免景区门票、南通“建筑铁军”主题营销,单场赛事拉动消费超千万元。这种“足球+经济”的联动,使球迷更愿意为身边的赛事付费。3. 对国内足球生态的重塑人才通道拓宽:草根赛事成为青训新土壤。例如,江西“县超”参赛球员平均年龄从40岁降至25岁,返乡学子增多;福建泉州青工俱乐部通过“早六晚八”训练,向职业队输送球员。倒逼职业联赛改革:中国足协推动“管办分离”,成立中足联专注联赛运营,而草根赛事的“去中心化”模式(如自筹资金、自主运营)为职业联赛提供了治理参考。二、双象股份(足球相关市占率70%)的机遇与挑战1. 潜在爆发点草根赛事需求激增:草根足球扩张带动足球装备需求。双象股份主营的PMMA光学材料(用于VR/AR设备)、超纤革(足球鞋、球衣材料)已占据中高端市场70%份额,可能受益于业余俱乐部采购增长。政策红利释放:2025年新修订的《社会足球发展条例》允许企业冠名业余球队,商业资本涌入(如厦门房企注资500万支持社区球队),将刺激足球材料市场扩容。技术降维赋能:草根球队引入职业化设备(如智能护腿板、AI战术分析),双象股份在超纤革领域的技术积累(如耐磨性、透气性)可抢占细分市场。2. 风险与制约因素行业竞争加剧:尽管市占率高,但草根赛事对成本敏感。若中小厂商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如仿制超纤革),可能挤压双象利润空间。消费需求分化:职业联赛高端化(如中超球队引入科技装备)与草根市场低端化并存,双象需平衡产品线。例如,职业队倾向采购德国进口革料,而草根队更关注性价比。政策不确定性:尽管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但若草根赛事监管收紧(如广告赞助限制),可能影响双象商业化路径。三、结论:草根足球与双象股份的共生关系草根足球的爆发本质是“足球回归人民”的体现,其成功倒逼职业体系改革,同时为产业链上游企业(如双象股份)开辟新市场。双象若能抓住草根赛事的增量需求(如低成本高性能材料)、绑定地域文化IP(如定制“苏超”联名款球衣),有望在行业洗牌中巩固优势。但需警惕职业联赛复苏可能带来的高端需求回流,以及技术迭代对传统材料的替代风险。$双象股份(SZ002395)$ $共创草坪(SH605099)$ $金陵体育(SZ300651)$